菜单
首页 > 教育局主站 > 信息公开 > 分类指引 > 资金信息 > 其他资金信息

五年财政投入近2000亿办教育

时间 : 2019-01-23 00:00 来源 : 深圳市教育局

  对于快速发展又开放包容的年轻城市深圳来说,如何确保教育的足量与优质供给,是与生俱来的难题。每一任深圳教育部门主官,都必然要面对“规模与质量双提升”这个考题,从几千到上万的缺口数量来看,扩充学位成为深圳教育的当务之急。

  年年增加,为何依然“一位难求”?

  每到开学季,家长就很焦虑,教育部门和老师们也很头疼。从申请人群来看,小一的学位尤其紧张;从区域来看,外来务工人口较为集中、历史欠账较大的原特区外学校,学位尤其紧张。实际上,深圳一直在重视学位建设,以改革创新之举,从村小改扩建、办学体制、扶持民办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破解学位紧张的难题。

  今年秋季开学,深圳36所公办新校开门迎新,全市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6万余个,成基础教育学位供给的“新势力”。官方统计显示,近年来深圳学位供给显著攀升:“十二五”期间新建中小学学位12.6万个,是“十一五”时期的两倍;“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85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3.8万个以上,较“十二五”时期建成学位增加50%以上,规划新增幼儿园学位15万个以上。

  既然新学校建得不少,为什么还缺学位呢?从客观因素分析,是深圳外来人口多、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紧缺、城市空间捉襟见肘等因素所致,但在另一方面,深圳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较低的入学门槛,放开港澳籍学童入学政策、还有各类学生补贴等诱人的公共福利、迅速提升的教育质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位的紧缺,可也显示出这座城市的包容、平等的精神。

  深圳是一个有着12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平均年龄33岁。一方面,年轻人生育率高,所以入学适龄儿童增长很快。另一方面,人口增速很快,非深户籍占据大多数。“来了就是深圳人”,在学位供给上也是这样体现的。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72%、公办学位的55%提供给了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符合本市就读条件的非户籍学生100%可在本市就读。

  而在比较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后,可以发现,深圳的入学门槛最低:不分户籍非户籍,只要你满足基本条件(核心是父母单方一年社保),均按照统一标准申请义务教育公办学位。门槛低了,在深上学容易,学位需求自然就大。

  深圳基础教育在国内已成高地

  细细梳理政府及社会为孩子们提供的福利,那就更“诱人”了: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长效投入机制,将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约15%专项用于扶持民办中小学发展,出台惠学生、惠教师、惠学校三项民办教育公共普惠政策,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补贴和教师长期从教津贴政策,至今已惠及学生超过160万人次,惠及教师超过17万人次。

  2017年,深圳又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至小学7000元/年·人、初中9000元/年·人、长期从教津贴450-1500元/月·人。按1300元/人·年的标准安排民办学校教师专项培训经费,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同样免费参加培训。2012年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对民办中小学校投入累计超过80亿元。深圳基础教育在国内已成高地,而深圳的公共福利又形成了“洼地”,就是这“一高一低”,吸引了更多“爱慕者”,极大提升了深圳教育的需求量。

  虽然深圳土地面积有1997平方公里,但实际可用土地资源不多,比起北上广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的基础教育规模依然和北上广相当。像深圳的中心城区——福田和罗湖,目前几乎是“无地可建”,通过和大鹏新区联姻,福田区实现了优质学位的“质、量”双提升。也因此,“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成为普遍共识,深圳这些年的新学校建得快而多,也是得益于这点。

  与其他一线城市不同,深圳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深圳居住,在香港上学,每天奔波在两地之间,这就是“跨境学童”。2017年,深圳将港澳籍人员子女入学纳入全市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范围,港澳籍学生也能在深圳上公办学校,让无数跨境学童家庭欢呼雀跃。数据显示,2017年,2963名港澳籍学童儿童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就读人数全国第一,港澳籍子女在深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教育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高需求”“高要求”的背景下,深圳仍然坚持教育的“高供给”“高标准”,以及准入的“低门槛”,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更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留守儿童”,这也体现了深圳的担当和贡献。

  每3个孩子就有1个能上重点大学

  改革开放40年,深圳教育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37所,在校生208.27万人、教职工19.07万人,基础教育规模和上海、北京、广州接近。每3个深圳孩子,就有1个能上重点大学。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报告中也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力度建设幼儿园、中小学和高等院校,抓好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优先发展教育不仅仅是贯彻始终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是政府实打实“真金白银”的投入,过去5年,深圳在教育领域财政投入近2000亿,年均增长20.14%。

  未来5年,深圳不仅将新增30万个公办学位,“十三五”期间年均新增学校37所,新增公办学位4.76万个,几乎每10天就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公办幼儿园学位不充足的问题也将得以明显缓解,到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0%。

  同时,曾经作为高等教育洼地的深圳,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初显,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招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名校签署合作文件,共建深圳校区。

  要体现“深圳质量”“深圳标准”

  今年全市所有本科高校均在一本线上招生,深大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连续4年居广东省高校一本录取线前四。南科大建校仅5年就获得4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和6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今年9月26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网发布了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72所高校上榜,南方科技大学首次上榜,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国内首个可同步招收博、硕、本科生的中外合作大学,招录新生高考成绩基本位于各省市前1%;全市高校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51%,比例居全国前列。

  而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深圳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牵引力巨大。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张基宏认为,深圳教育的差距更主要的还是在于师资,教师是促进教育均衡化的核心要素。基础教育服务千家万户,除了满足数量需求外,还需要提升自身质量,深圳正研究筹建一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加大深圳教师自主培养能力,实现深圳教师的继续教育。

  深圳教师队伍整体呈年轻化、学历高、职称高等特点,高中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比例为26.07%;小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78.61%,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数量居全省第一。如何激活教师潜力,广大教师享受改革红利?深圳创新师资制度改革,在国内率先将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学校,同时大力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今年4月份,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长全部纳入职级制,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

  虽然深圳教育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但它就是这样一座城,一直努力前行,并在发展中弥补着自己的不足。新时代的深圳要走在最前列,教育必须走在最前列,无论是下决心推进学校建设,推广新型公办幼儿园模式,还是加强午餐午休的管理,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国际一流的水平,深圳教育正在从“深圳速度”,逐步迈进“深圳质量”“深圳标准”,面对未来,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