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教育新闻 > 图片新闻

挑战不可能!这个暑假,这群青少年在深圳将畅想落地

时间 : 2022-08-16 10:39 来源 : 深圳市教育局

“挑战不可能,我们做到了!”


这个暑假

来自全国各地的230余位创新青少年

齐聚深圳坪山

开启了一场科研探索之旅!

  从互相熟悉到结伴学习,在“微纳与界面(Nano)”、“生命与健康(Bio)”、“信息与智能(Info)”三大领域,从0到1提出创新想法,并在导师助教的支持下进行项目化实践,通过对项目进展与创新成果汇报展示,一步步将畅想落地。

  他们当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生,有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这一趟科研之旅,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深圳零一学院暨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2022暑期学校

图片

  清华大学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简称“钱班”)创建于2009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领衔创办。历经13年的探索创新,其创建的大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颠覆了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向各前沿科研领域输送了一批批高质量人才。

  怀抱着走出清华园,扩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想,郑泉水院士带领“钱班”核心团队来到深圳这座有着创新烙印的城市,深圳零一学院应运而生。

这个暑假

这群高中生、大学生是如何做科研的?

快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注重科研体验

  提升“硬核”技能

  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从“0”到“1”重要任务的深圳零一学院,于2021年开办暑期学校,今年是第二期。

  本期暑校在汲取去年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学生技能基础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优化了课程设置与方向选择机制,并丰富了研究主题、深化了研究层次,力图呈现科研实战的真实状态,同时鼓励交叉融合研究与跨组交流。


图片


  本期暑校分设“预科营”、“学子营”,面向不同研究能力背景的学生,分别进行个性化培养。其中,预科营79位中学生,他们通过努力成为“零一预科生”;学子营共计153人,汇集了来自知名高校的优秀创新大学生,从他们之中将遴选出新一届的“零一学子”。

  ■在课程设计方面,本期暑校首次引入学生体验旅程设计,关注学生全程的情感与心理状态;

  学生评价方面,学院构建全过程动态个性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学生进行基准状态、成长状态、增值状态的画像描绘,最终生成专属的五维评价报告与成长档案,为学生的后续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在提升学生“硬核”科研技能的同时,围绕“逆商”、“全球胜任力”、“设计思维”等主题开设多场软技能提升工作坊,多方位优化学生体验

  本期暑校还策划多场晚间公共交流活动:院士级大导师壁炉夜谈,陪学生聊人生规划、谈理想未来;优秀学长学姐与同学们面对面友好畅谈、交流经验;在“科研加油站”中夯实基础,在“南门谈”中走近科幻、走近文学……


图片



图片


  院士导师护航

  成果分享获肯定

  在暑期学校系列成果汇报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人、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郑泉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军,清华大学钱班执行首席、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系主任陈常青,深圳零一学院讲座教授、执行院长相韶华,深圳零一学院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行健书院副院长、副教授徐芦平等出席,聆听同学们的精彩主题汇报。

图片


图片


SNN多维度神经元融合网络探究;
基于模式存储及反馈的智能手套;
消除褶皱以制备大面积超滑石墨材料;
大面积超疏水集水装置;
以力学量为信号媒介的神经网络可行性探究;
基于脑机交互的元宇宙全景心理治疗系统
……

  光看这些主题,你是不是有些云里雾里?但是,参与暑校学习的学子们却沉迷于科研,乐在其中!

  有大咖级导师的点拨和助教的陪伴,同学们也火力全开,把一个个好点子变成了小组课题,他们的成果展示和精彩汇报得到了专家、导师们的肯定。


图片


  爱上科研

  种下科学梦想

这场科技探索之旅

会在参与暑校学习的成员心中

留下怎样的科研烙印?

  “做科研是艰苦的,需要坚持,更需要热爱,我在这些天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也更热爱科研了。”

  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一学生庞昊林是本次暑校“预科营”成员,他与小伙伴的研究方向与生物酶燃料电池有关。对于庞昊林来说,收获不只是“提前学习”,而是让他在科研模拟与实践中,感受到了科研创新的澎湃力量

  清华大学的唐辛雨同学表示,虽然零一学院三周学习时间并不长,但是从调研开题、中期探索到成果展示的科研闭环,必需的流程一个都不少,探索过程中该犯的错、该走的弯路、该长的教训也一个都不少。“这三周收获满满,也让我再次坚定了自己的学术志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林信达和同组同学,他们的项目获得了“新锐奖”。对于0到1的理解,林信达同学表示,“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对于从0到1的认识,我更倾向于:是成长,是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顶天立地的青年;是成熟,是从懵懂无知到明晰事理;是成才,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李逸琪说,他在报名参加选拔时,只认为这是个聚集科研资源的“大佬”平台,而当深入其中才发现,创新因子在同学、助教、导师之间不断涌现、流动,甚至在发酵中产生裂变。

  “我们的研究方向看起来有点‘高深’,但实际上,跟我们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我们在不断的发现问题、碰撞火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原来科研可以这么做,这种跌宕起伏的科研体验虽然短暂,但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了!

  本次零一暑校学习中,李逸琪的导师是清华大学教授、工程力学系主任陈常青,导师团队很欣赏李逸琪所在小组的项目,希望他们继续将项目推动下去,这让李逸琪深受鼓舞。李逸琪说,“这一次,我是真正爱上了科研。


图片



2022零一暑校虽已落幕

但科研之旅不会停下脚步

深圳良好的科研土壤

正在向青少年敞开怀抱!


  来源:深圳零一学院

  南方教育时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