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教育局主站 > 信息公开 > 专题活动 > 深教40年 > 树人 · 我的学校故事

唐晓勇:用信息化推动学校的现代化发展

时间 : 2020-08-20 09:57 来源 : 先锋898



2023年11月28日

  8月17日,《民心桥》特别节目“校长系列访谈”播出第六期,节目中,来自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围绕“互联网+演绎教育新样态”的主题和听众交流分享。唐晓勇表示,学校一直以互联网作为底层支撑进行教育变革。


04.jpg

访谈回顾

  1.南科大第二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南科大二实验是南山区政府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办学实体,建校之初我们便将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DNA。经过五年时间发展,打造出以下特色品牌。

  一是信息化。身处信息时代,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沟通、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将数字技术作为学校发展的底层支撑,用信息化推动学校的现代化发展。

  二是科技教育。作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体系的学校,我们借助大学的科技教育优势,将科技的元素融在学校的各方面,形成了科技教育特色。科技教育特色中,我们主要是让学生用科学的精神,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

  三是课程改革。一所学校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课程改革。跟很多传统学校有所差别的是,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课程改革。目前我们积极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主题式项目化的课程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与学习体系。

  2.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有什么样的理念和实践?

  我进行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有21年,因此我深知如何将这些技术用在学习上,能够对孩子有所帮助。现在社会上更多强调电子设备的负面作用,而没有真正思考它的正向作用。

  这次疫情期间,我们开展的在线教学非常顺畅,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团队从2015年9月份就开始进行在线教学实践了。在建校之初,我们就大力推动网络学习、在线教学。在2017年3月6日,我们就开始和“互+计划”进行合作,成立“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养计划”,定期把我们的课程通过互联网辐射到全国各地,在此过程中,由于都是采用网络支持教学,所以我们所有老师的信息素养很快得到提升。

  在建校之初,我们就把信息化作为底层支持,互联网就像空气一样,浸润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我们从来不特别强调硬件,更关注学习的变革。我从2010年就开始开展手持终端(BYOD)的实验探索,让每位学生自带平板电脑进入学校学习,当年还引起了一些风波。

  2014年加入南科大教育集团后,6年的时间中我们都在不断推进这项实验。在每一次的新生家长会上,我们都会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选项就是:“你支持还是不支持自带终端进行学习?”我们尊重家长们的想法。近几年有98%的家长都选用自带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创新。

  我们的做法是,将电子设备和学习直接关联,直接用技术为学习服务。在课堂上,我们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用平板电脑学习的时间比较少,电子设备主要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几年我们的小学,包括中学,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效果还不错。

  3.您注重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到连接,具体有哪些体现?

  例如我们的博物馆课程。每个周末会有一辆“博物馆大巴”载着孩子们去深圳的各大博物馆学习。我们在周四和周五两天安排学生网上抢课,每次安排25人参加,整个参观过程由学校出经费,家长全免费。目前中国的博物馆教育很缺失,包括我们深圳。我去欧洲、北美考察教育时,走到各种类型的博物馆,都能看到有很多孩子在老师或者父母的带领下参观。我们中国孩子应该也要享受到博物馆的教育。

  每周的博物馆课程,以“抢课”的方式确定参加学生,有的学生抢到后非常开心,但有的却很难抢到,这不太公平,所以接下来我们可能会继续在这方面加大力度,投入更多的经费,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走进博物馆。我有一个梦想,每个周末,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去博物馆学习,让孩子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多的了解,让自身人文的积淀越来越深厚,不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博物馆大巴将会成为南科大第二实验学校经久不衰的美丽风景线。

  4.学校创设的跨学科主题式课程,有何特色?

  我们每一学期,每个年级都会有一个主题课程,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探究式学习。例如初一下学期,我们要开展“黄河颂”课程,主要是为了了解黄河文化,理解黄河精神。黄河颂课程中涵盖人文、科技、历史等各方面内容。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一种精神,但我们不能仅仅靠传统的学习方式去面向孩子说教。在初一下学期,我们将历史、语文书中很多关于黄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规划出两个月的具体课程安排,每个星期有2、3节课,总课时大约18节课左右。让孩子们走进黄河课程,语文老师带着他们研读语文文本,历史老师带着他们去探究黄河遗址、黄河历史,音乐老师带着他们颂唱黄河的歌曲,还有地理、生物等老师的参与等等。到了暑假,初一的孩子会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暑期研学旅行,从深圳出发到郑州,再用11天时间行走黄河流域,其中老师会全程伴着他们。

  5.疫情期间,出于哪些考虑,让孩子们从不同方向和主题开展课题研究?

  我们要将教育放在全球背景下来思考,而不仅仅只是立足于深圳本土视角。在发达国家中,探究式、主题式的学习是一种常态,但在中国就是“特例”了,校长应该对标国际,去大胆实践。

  在疫情期间,我们依然开展学校课程改革项目“统整项目课程”,也就是项目化主题式的跨学科学习,用技术支持学习,尽力让每个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课程?当前学校教育还主要在关注学生的分数,很难看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变革教育,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给孩子们创设主题探究的机会和空间。

  在疫情期间,老师们带领每一个孩子去研究自然生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影响等。就连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也参与进来,他们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6.作为南科大的附属学校,会邀请南科大的教授来学校上课吗?对学生有哪些意义?

  是的,我们每一学年都会邀请20-30位,来自南科大各个专业的教授来学校,为孩子们进行教学。

  南科大的教授们都具备国际视野,以及面向未来、着眼世界的先进思想与理念。大学教授们的教学,让孩子们站的高度和眼界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每一学年都会邀请大量的教授到校讲课,教授们也非常愿意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中,效果非常不错。

  7.学校为什么要形成 “击掌”文化?

  每天我们的值周同学、值周老师、校长都会在学校门口,通过击掌的方式的迎接同学们到来。其实击掌这一过程,就是让校长、老师和孩子之间有温度的传递,让孩子们进入校园时,就有一种安全感,带着温暖和爱开启一整天愉快的学习。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孩子都出彩”,关心尊重每一个孩子,只要他们走进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受到尊重,并被关注。每一天,不仅仅只有我在校门口和孩子们击掌,学校的管理团队、老师团队都已经养成了这样一个良好习惯。

  8.学校初中部在建设新校区,情况如何?

  原本我们创办的只是小学,但受周边社区居民的强烈要求,在2017年9月,我们开办了初中,所以今年参加中考的人数不多。今年初三共有76名同学参加中考,从数据上来看,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整体效果不错。由于学校校舍当初是按小学来配置,办学条件相对受限,目前初中部新校区已正在设计建设,未来将会建成一所非常具有国际化的学校,新校址离小学部只有一站路,非常近。

  因为是新学校,整体还是很顺利的。1999年,我从四川成都到了深圳,在南山实验学校跟着全国名校长李先启校长学习了15年,到2014年,来到南山北部片区的南科大实验小学。到了新学校后,我把在南山实验学校15年的积淀进行重构,将南方科技大学全新的办学理念及办学资源与之融合,同时采用一些创新方法,在新的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要说困难,也有一些,就是新学校办学规模逐年在扩大,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轻教师教学能力也需要及时跟上,因此我们在老师培训培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作为校长也是很辛苦。创办过程中,五年时间我们从最初的4个班增加至现在的42个班级,这对管理团队和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上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很高,因为我们是南科大教育集团的学校,必须办好,我们团队的压力也很大!没有压力哪有动力?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喷泉的美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非常愿意学习,特别是这几年的课程改革、空间设计以及技术运用等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突破。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