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教育局主站 > 信息公开 > 专题活动 > 深教40年 > 相关新闻

《广东教育》 | 聚智革新,“育”领未来——深圳教育综合改革的进阶实践

时间 : 2025-05-20 09:28 来源 : 《广东教育》

  过去十年,深圳几乎以每年新增一所高校的速度,驶入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快车道”;2020—2024年,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伴随经济特区40多年的发展,深圳教育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14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几乎完全空白;截至2024年,各级各类学校总数达2940所,涵盖15所高等院校、913所普通中小学、27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1973所幼儿园,11所特殊教育学校和1所专门教育机构。

  在规模扩张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深圳教育已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排头兵”,深圳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体系?

  破界赋能,激活课改新生态

  深圳是全球知名的科创之城,有2.4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00多个科研机构、1290个城市公园、3406公里绿道、420公里远足径步道以及“一脊一带二十廊”等丰富的山海资源,校外教育资源丰富。

  “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2024年秋季学期伊始,深圳在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试点,按单双周轮流安排半天的校外课程与阅读课。其中,校外课程是指组织学生前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及各类企业等校外场所进行学习,旨在提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阅读课程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人文、自然、艺术等全学科领域的阅读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毗邻人民公园的深圳小学,依托自身发起成立的“三公里文化半径”研学联盟,联合20所成员校整合城市资源,将公园、科技馆、社区转化为“无围墙的教室”,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新生态。

  在深圳市教育局与人民公园管理中心支持下,深圳小学与人民公园创新共建“公园里的学校,学校里的公园”,并且开了一扇从学校单向通往公园的门,以节气为线索开发系列自然课程,引导学生在观察草木荣枯、四季流转中培育科学探索精神与自然感知力。同时,学校以“文化传承、科技创新、自然探索、艺术审美、红色教育”五大维度构建跨学科课程矩阵,推动知识在真实场景中的实践转化。

  深圳小学副校长尹丹介绍:“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以本土文化为根基,拓展至多元科学探索领域。所有课程均围绕真实问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探究,逐步培育核心素养。这一实践,正是对‘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

  深圳小学把教室建到了公园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深圳市莲南小学把课堂搬到梧桐山上。

  莲南小学莲馨校区背靠“深圳第一高峰”梧桐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学校携手梧桐山风景管理处生态研究所的博士团队,开发系列自然教育课程,包括自然导赏课、自然笔记课、自然手工课等课程。

  每周,学生们分批走进梧桐山,通过林间生态观察、动植物标本采集等沉浸式活动,于大自然中学习。课程紧扣梧桐山花期,以毛棉杜鹃、鸡冠刺桐、凤凰木等特色植物为主题展开教学。

  “结合‘自然扎根、自主舒展’的理念,学校依托梧桐山、仙湖植物园、罗湖中医院等周边资源开发‘每周半天计划’项目课程。如今,有一些课程已经普及推广到全校的各个年级,为更多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体验。”深圳市莲南小学校长冯永说。

  “每周半天计划”自实施以来,在全市各级学校迅速掀起参与热潮,成为师生、家长纷纷称赞的“教育新名片”。

  学生兴奋地表示:“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上课,我们不想下课!”教师也分享道,参加过校外课程的学生常常追问:“下周的主题是什么?”除了师生的欢迎,家长们同样给予了大力支持。

  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针对本校试点班级全面开展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每周半天计划”的支持率达到100%。一位家长感慨:“以前孩子总是抱怨学校生活单调乏味,现在每周都期待那半天的校外课,还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目前,全市参与学校近200所,其中正式试点学校100所,其他学校自愿参与;累计开发628个校外教育基地,开展阅读课、校外课近3000课时,参与学生达到7.5万人。

  在传统教学模式囿于校园围墙的背景下,深圳创新推出“每周半天计划”,打破物理空间与知识边界的双重限制,打造开放融通的无界学习生态。通过这样的教育革新,助力学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浪潮中,精准锚定自身发展方向,为迎接未来挑战筑牢根基。

  向美而行,绘就育人新坐标

  步入深圳市第二幼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庭玻璃环廊上那一串随机塑形的彩色玻璃纸。玻璃纸上,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童诗童趣盎然:“如果我是云朵,我想粘在老师身上。”“如果我是幼儿园的小草,我想伸出头,摸摸小朋友的小脚丫。”

  这些用稚拙笔触记录的童真絮语,与五彩斑斓的玻璃纸交相辉映。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折射出绚丽光影,让整个校园熠熠生辉。

  今年3月,深圳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组织开展学生“美育一件事”工作,旨在推动学生每年坚持做好一件事。通过“小切口”推动“大美育”,打破传统美育的边界,让美育不局限于艺术技能或美学知识等艺术课,也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的单一维度,而是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各学科,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幼儿园如何做好美育?”“园舍空间、环境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守护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解答这些问题,深圳二幼园长韩智将目光投向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美育资源,探索实验“园+馆”合作模式。

  一天,韩智与两位年轻的本园教师一同观看了OCAT儿童艺术节特展“诗与艺术——献给孩子的艺术展”。“在逛展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艺术馆与我园倡导的办园理念高度契合。”韩智说,“因此,我们努力促成了公共艺术展进校园的合作,为孩子们创造了一次与艺术家共创艺术项目的机会。”

  幼儿园将原来四楼的仓库重新装修,打造为弹性空间。这一次“艺术迁徙”便发生在此,《深圳情书》《日课》……“献给孩子的艺术展”的艺术家作品相继入驻,通过声光电技术、音频、图片、视频、实物、景观等表现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环境。

  同时,策展人方立华、艺术家刘彧文等工作团队也入园指导,通过“眼睛、放大镜、望远镜、转换器”“幼儿园情书”与“想象的岛屿”三大工作坊,帮助教师将艺术家对生活、教育、儿童的理解,融入日常教育工作中,鼓励孩子们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与表达。

  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幼儿共同参与艺术创作,诞生了《楼梯怪与他的好朋友腊肠狗》《风铃木花园》《云云日记》等充满童趣的作品。幼儿园特别策划“孩子一起玩的艺术”专题展览,将幼儿们的创作成果与专业艺术家展览并置呈现,通过相邻展区的空间设计,形成儿童创意与专业艺术之间的趣味对话。

  “推进‘美育一件事’的核心要义在于化繁为简。”韩智表示,“在学前教育阶段,关键在于通过浸润式美育放大儿童感知体验,持之以恒地落实细微环节,并搭建多元展示平台。”

  如今,幼儿园处处皆可探索、创作,所有的空间为儿童所用。展览期间,深圳二幼全体教职员工、幼儿和家长共创了“世界上最长的诗——献给幼儿园的情书”。作品以幼儿园四楼展厅的玻璃为起点,沿着墙面、沿着地板、沿着幼儿园的旋转玻璃廊道,一直延伸到一楼,通过诗歌接龙的方式,拼接成为世界上最长最纯真的艺术诗。

  放眼全市,深圳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各区、各校要常态化开展学生“美育一件事”,丰富形式与内容,激励学生长期坚持、主动践行自己的“美育一件事”,避免走过场、走形式。

  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东校区小学部为学生推荐“美育一件事”清单,鼓励孩子们自愿申报感兴趣且能坚持的小事,比如,坚持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学习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化解同学小矛盾,每月研究1个食物科学现象,每周五治疗1个混乱抽屉等;初中部则组织主题为“以美润心·向美而行”的班会活动,请每个学生介绍自己想坚持做好的一件事,鼓励学生每年坚持做好一件事,日行一善、日浸一美,把美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学生“美育一件事”是深圳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系列举措之一。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出台《深圳市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方案》,在大美育观普及、美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美育环境升级、校外资源链接等方面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着力构建“全员、全科、全域、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新机制。

  创新强基,贯通育才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强化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深圳各高校坚持锚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983年深圳大学应势而生。在深圳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中成长,深圳大学始终以科教融汇为发展引擎,深度融合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依托前沿科研成果孵化创新实践项目,以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科学问题中锤炼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育出一大批兼具科学素养与创业精神的企业家,成为科教协同育人的生动范例。

  2020年12月,深圳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正式签约并揭牌。双方通过18门专业课程、系统化课外实习及系列实践活动合作,帮助学生理解最新的计算架构,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科学工程能力,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和择业需要。

  周汝霖是首批加入“智能基座”项目的学生。在参加该项目之前,周汝霖从未接触过人工智能。因此,在学习项目课程的同时,他还利用课外时间继续自学。“我开始自学卷积神经网络、Transformer架构,再到后来细化到医学图像处理、三维图像分割、无监督学习等基础知识,一点点积累下来,慢慢建立了人工智能初步的知识体系。”

  在不懈努力下,周汝霖很快进入了算法开发的实际探索中。大二下学期,他开始使用昇思MindSpore AI框架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还参与组建了深圳大学“智能基座”社团,并担任社团社长。

  2023年,周汝霖和团队的小伙伴共同提出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综合诊疗方案”,有效解决了部分重症患者手术切除扁桃体、软腭部位多余的软组织的范围难以确定的问题。在华为开发者大赛全球赛中,该项目斩获中国区学生赛道铜奖,是学生队伍中的榜首。

  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深圳大学还于2024年7月启动了院士领航科创训练营,邀请李清泉、张学记、于起峰、孟建民、彭孝军5位院士开讲,研究方向包括泛在感知与空间智能、生物传感与精准诊疗、智能光测与感知、数字孪生与元宇宙、纳米医学与智能制造,充分发挥了学校院士领军人才的科技创新优势。同时,训练营还聘请了来自腾讯、华为等多位业界和投资界专家担任校外导师。

  此外,深圳大学还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实战平台。每年11至12月,学校会例行对申请入园的创业项目进行评审,扶持20~40个学生项目,给予每个入园项目2~10万的资金资助和免费的办公产地。

  截至2024年,深圳大学无偿资助学生创业的资金超过3000万元,共孵化学生创业企业495余家,论文、专利、软著成果超200余项,创新创业类赛事成果超150余项,团队持续创业近70%,销售额或市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

  作为深圳高等教育的“长子”,深圳大学40多年来为深圳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在“双区”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版图再添“新锐”——2024年5月30日,深圳理工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以高起点、研究型、小而精、国际化为办学特色,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深圳理工大学坚持“以本为本”,“三院一体”全方位协同育人,学院开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院以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强大的产业资源提供实习实践支持,书院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通过人才培养新范式,实现科学家精神促进思政教育、科研成果夯实理论教育、科研产业平台服务实践教育、产学研项目引导创新教育。

  按照“三院一体”整体布局,首批建设了生命健康、合成生物、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药、算力微电子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成立了面向前沿科技的细胞与基因技术研究院、未来农业研究院和弘扬深圳“特区精神”的袁庚书院、“科学家精神”的曙光书院。

  2024年,深圳理工大学首年开展本科生招生,在广东省录取物理类考生120人。对本科生全员开展每周4天上课、1天进实验室的“4+1”教学安排,并在多个学科方向进行轮转实践,让学生深度了解前沿领域、结合兴趣选择专业方向。

  为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许多中学也开展了有益探索。

  深圳中学整合多年科学教育实施经验,探索科学素养进阶与个性化拔尖培养的协同路径。课程层面形成“校本选修—大讲堂—博士讲堂”多元体系,开设150余门分层选修课,邀请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等顶尖学者开展讲座,系统性培养科研思维;平台层面创建近40个科学社团、7个博士工作室,与清华、北大、华为等共建近30个创新体验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建立“大中衔接、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

  近年来,深圳中学学生科学素养显著提升,获7枚国际奥赛金牌、82枚全国奥赛金牌,学校入选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人才培养基地,并通过课程共享辐射至新疆、贵州等地。

  产教融合,打造协同新矩阵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列职业院校排行榜本科榜、高职高专榜第一名,在全国最早推动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率先试办四年制高职专业、率先建设中—高职教育集团……近年来,深圳市以打造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为目标,坚持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圳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这是我们当好中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第一艘‘冲锋舟’的最大优势和底气所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杨欣斌说,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依托特色产业学院,深职大探索并实践“九个共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即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党建、共同开发新专业、共同开发新课程新标准、共建“工匠之师”、共同解决关键技术与工艺、共同开发行业标准、共同变革新教法、服务共同富裕、共同“走出去”。该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向全国推广借鉴的“深圳经验”,与华为合作育人相关成果曾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学生谭天雨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展,便离不开学校这种科学的育人方法。他于2019年被学校汽车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录取。在校期间,他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了机械设计、结构分析和汽车构造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2021年5月,成功进入“深职院—比亚迪定向班”后,谭天雨获得无缝对接顶岗实习的机会,开始转到企业接受双重管理学习培训,全面接触大企业工作环境。实习期间,比亚迪定向班的教师会到企业给学生上专业课,教学内容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调整优化;学校教师也会开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

  2022年6月毕业后,谭天雨被比亚迪公司录取,其身份从一名普通学生转变为结构工程师,主要负责专利撰写及方案规避分析、汽车产品结构设计、量产前结构异常分析及优化、项目进度跟进。在工作中,他积极参加各种项目,发挥自己在汽车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优势,为项目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取得丰富的成果。毕业不到三年,谭天雨共申请专利13项(包括实习期5项),其中有8项专利已经授权投入运用,为解决智能座舱中多维运动屏左右偏转的发明专利3项,并且获得公司层级专利奖7次,事业部层级专利奖5次。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历史时期,学校这艘‘冲锋舟’正加速驶向‘世界一流’,而双创教育就是这艘‘冲锋舟’上亮眼的旗帜。”深职大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建领表示。

  2012年,深职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立足“学生创新创业力的主阵地、企业家摇篮、师生创客聚集地、联通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四大定位,提出了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创融合、跨界融合的双创教育理念,建立了从启蒙教育、预科教育、专门教育到实战训练的进阶式双创教育体系,取得累累硕果。2022年,学校成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2023年,深职大又与香港职业训练局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区,成为湾区内首个实际落地的粤港澳职业教育重大合作平台。

  据介绍,开园至今,已举办各位湾区青年交流活动80场,共计4800余名港澳师生参与其中;由双创学院成立运营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三地青年学子创业项目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吸引了不少湾区青年创业团队,目前在地接受孵化项目共47个。

  “我和伙伴一起创办的公司有幸成为首批入园的孵化项目。”刘康华是曾经就读于深职大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香港籍学生,与同伴一同创立了深圳市壹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新创业基地更像是湾区青年的‘保险柜’,对于空有脑力资源、‘手无寸铁’的创业青年,学校给予减免租金、技术指导等各种政策、技术扶持,让我们更放心大胆地去创、去闯。”

  中职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也积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系统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切实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按照“立足南山、面向广东、辐射全国、走向国际”的校企合作建设战略,深圳博伦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服务区域重点产业,新增了人工智能、机器人、运动训练3个专业,实现全校全专业对接服务深圳尤其是南山产业链。

  借力深圳市南山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优势,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例如,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与优必选等公司深度合作,创新开展引厂入校,共建校内“学习型教学工厂”,打造4个基地:中国机器人产教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示范基地、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学研基地、科技部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及产教融合基地,携手推进校企合作相向而行。

  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新征程上,深圳这座始终挺立潮头的先锋城市,正用教育综合改革支撑城市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书写新的注脚。

  数读深圳教育

  2020—2024年,全市投入中小学校建设经费近1000亿元,新增中小学校用地超9平方千米,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要求;2024年全市学生体质优良率为66.46%,较2023年提升6.21%;近视率预计为55.6%以下,继续保持1%以上的下降幅度。

  全市高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690余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25个;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1334名,全职院士140名,较五年前翻一番。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列职业院校排行榜本科榜、高职高专榜第1名,27个专业位居全国职业院校第一,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截至2024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2987所,在校学生278.68万人,教职工28.29万人,专任教师19.04万人。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5年第5期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