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教育新闻 > 图片新闻

深圳特区报 | 深圳以高质量教育托举城市未来

时间 : 2025-08-25 09:59 来源 : 深圳特区报

  秋季开学在即,三面环山、绿意盎然的育才中学新校区已准备就绪。这座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校园,图书馆、实验室采用庭院式设计,教学楼、宿舍楼、体育场则呈现现代化风格。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在这里交织。今年9月,这所新校园将迎来首批学生也为深圳优质均衡基础教育版图再添一抹亮色。


图片


图源:育才中学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推动基础教育与城市共同发展:学位供给量质齐升、五育融合全面开花、科学教育持续深化……深圳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让教育的温度润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学位攻坚跑出加速度

  深圳要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学位保障是根本。时间回溯到1980年,经济特区初建之时,深圳全市仅有各类学校314所,在校学生6.5万人。到2024年,这一数字跃升至2987所学校、在校学生278.68万人。作为一线超大城市,深圳人口规模大、增速快、外来人口比例高,面对这一现状,深圳积极作为,自2020年起,实施“百万学位建设计划”,将学位建设作为“头号工程”加速推进,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上拿出硬招实招。

  今年5月底,红岭教育集团红树林实验学校顺利封顶,学校办学规模为72个班,提供学位3000多个,建成后是福田区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将进一步缓解周边地区的学位压力。红树林实验学校只是深圳学校建设的一个缩影,仅2024年,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60所,新增学位18万个,还通过托育机构、幼儿园托班等多元方式新增托位4.9万个。近五年来,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超过“十二五”“十三五”全市学位建设总和,增量全国第一,初步构建了超大型城市更具规模、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格局。

图片

红岭教育集团红树林实验学校效果图。受访单位供图

  “上得了学”只是第一步,“上好学”才是目标。深圳通过《公办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推动集团化办学,实现新建学校“办一所、优一所”。截至去年,全市优质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达91个,实现各区全覆盖,形成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在市教育局的精心规划下,深圳基础教育正向更优质、更均衡、更具多样化的方向迈进。

  让成长更立体

  五育并举绘出多彩校园

  在深圳实验学校高中生邱子琳的记忆中,今年2月下旬格外特别——她身穿校服,坐在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的观众席,耳边是委员们关于民生问题的热烈讨论。“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政协履职的全过程,让我明白了民生关切如何变成政策落地。”她说。

  为了让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深圳中小学的思政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之内,而是跨越了校园的围墙,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深圳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目前已建成46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35门“走读深圳”思政课程,建设500条“行走的思政课”路线,形成覆盖全市的“德育地图”。

  不仅在思政教育领域,深圳以小切口专项改革为抓手,构建“五育并举”的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市77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表有了不小的变化,体育课已成为孩子们“天天见”的“主课”。


图片


图源:深圳教育

  深圳坚持“一区一策、一校一策”,创新思路增加学校运动空间。在不少中小学校园里,记者发现,老城区的校园别出心裁地将走廊、天台、连廊甚至停车区域改造成运动空间,三年间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扩大近一倍。

  随着“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全面实施,学生们身上正在悄然发生可喜的变化,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2024年,全市学生体质优良率为66.46%,较2023年提升6.21%。

  走进深圳市第二幼儿园,阳光透过中庭的彩色玻璃纸洒下斑驳光影,那些由孩子们亲手绘制、写满稚嫩诗句的小片纸,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如果我是云朵,我想粘在老师身上。”今年春季启动的“美育一件事”行动,让每个孩子、每位老师、每所学校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的表达”,把美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技能训练延伸到人格塑造。

  以“万物为教材”

  科学教育释放创新潜能

  2024年秋季开学,一批深圳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多了半天特别的课程安排——单双周轮流进行半天校外课、半天阅读课,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试点。走出教室,学生们走进校外教育基地,在科学馆探究自然奥秘,在实验室完成动手实验,在阅读课上沉浸书海。自试点以来,这一计划迅速在全市掀起参与热潮,成为师生、家长纷纷称赞的“教育新名片”。有参与试点的学生兴奋地说:“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上课,我们不想下课!”

  围绕“以万物为教材,世界作课堂”的理念,深圳启动“三个一千”建设行动——建设1000个校外教育基地、1000个“一校一馆”、1000个“社区科学小屋”,打造“15分钟青少年科学教育服务圈”。目前,全市已在校外教育平台上线353家校外教育基地,组织开发覆盖500所学校的1200门校外实践课程,全市有300所学校、超50万人次在积极甚至自愿参加这项改革试点。

  科学教育的本质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在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的培养。深圳依托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系统谋划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除实施“每周半天计划”开展体验式、探究式科学教育外,还构建了专题性科学教育体系及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培养引领和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脸上有笑、眼里有光、身上有汗”的美好教育图景正在绘就。

  数说深圳基础教育

  截至2024年,全市学校数量已增至2987所,在校学生278.68万人。

  2020—2024年全市投入中小学校建设经费近千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增量全国第一。

  截至2024年,全市优质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达91个,实现各区全覆盖。

  目前,深圳已开发了46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500条“行走的思政课”路线;2024年,全市学生体质优良率为66.46%,较2023年提升6.21%;全市已上线353家校外教育基地,组织开发覆盖500所学校的1200门校外实践课程。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