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教育局主站 > 公众参与 > 业务知识库 > 服务学生 (家长) > 德育与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十要义”

时间 : 2025-03-14 15:06 来源 : 深圳市教育局

  近些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运动能力、骨骼肌肉发育和认知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婴幼儿期喂养不当,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中医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体弱、饮食不节、先天禀赋、缺乏运动、情志所伤,酿生痰湿,可致气机运行不畅、血行瘀滞、痰瘀内聚、留着不行,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

  一、什么是超重和肥胖?

  通常用BMI(体重指数)来评价超重或者肥胖。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²。(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

  我国的卫生行业标准对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判定如下:

  18.5≤BMI<24,正常;

  24≤BMI<28,超重;

  BMI≥28,肥胖。

  对于儿童的判定方法稍微复杂一些,还需要与孩子的年龄参照判断:

  1.BMI法。参照《6岁~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BMI筛查超重与肥胖界值表》进行肥胖判断。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


图片

 


  2.中心型肥胖。主要是腹腔内和腹壁脂肪蓄积过多,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1)腰围法。以《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2018)作为中心型肥胖筛查依据。


图片


  (2)身高腰围法。6~17岁男生和6~9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8,10~17岁女生腰围身高比大于0.46建议判定为中心型肥胖。

  为进一步探索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见健康问题的干预期,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利用2016-2021学年学生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小学生超重、肥胖状况从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中学生超重、肥胖状况从初一年级至高一年级逐渐下降;各年级男生的超重、肥胖状况均高于女生。因此针对学生超重、肥胖的干预工作,应重点关注一二年级BMI处于正常偏高水平的学生,尤其是男生。

  二、超重和肥胖最常见的危害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患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中风等疾病的概率比正常体重者要高。肥胖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糖尿病: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之一。肥胖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等表现容易导致血糖代谢异常,进而引发糖尿病。

  关节问题:肥胖会增加关节负担,容易导致关节炎、关节疼痛和骨刺形成等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超重和肥胖可能对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自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其他健康问题:肥胖还可能增加患癌症、脂肪肝、高血脂等疾病的风险。

  三、中小学生如何改善超重和肥胖状况?

  1.了解超重肥胖对健康的长期危害,如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病风险,重视保持健康体重。

  2.学会使用《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主动评估体重状况,及时调整生活习惯。

  3.多吃品种丰富的食物,每天吃早餐,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能量食品。

  4.每天至少进行 60 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多到户外活动。

  5.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应达到 10 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6.课间休息时离开座位多活动,避免久坐,每45分钟起身活动一下。

  7.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因心情好坏而暴饮暴食或不吃饭。

  8.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检,读懂相关指标,了解体重和健康状况。

  9.学习营养和运动基本知识,做到吃得好、动得巧,尝试制定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计划。

  10.与同学分享健康生活方式的心得,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来源:广州中小学体质健康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