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圳市各学校正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流程,通过技术创新赋能课堂变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育人模式创新。从课堂到社区,从城区到校园,深圳正构建起“所愿、所能、所长”的智慧教育生态,让教育更具活力与温度。
数字化赋能 教学场景因“平台融合”而变革
罗湖外语学校以“创联通生态,办适性教育”为核心,将国家平台与教学全流程深度融合。该学校配备的“三屏系统”(内容屏、互动屏、学生屏),构建起跨区域教研共同体,依托平台资源打造出数智博物馆、未来学习中心等特色场馆,形成“网络空间+课程体系+新型技术”一体的混合型学习场域。
在项目化学习课程《穿越千年的数字相遇》中,学生借助虚拟仿真技术策划主题展览,实现“做中学”。此外,学校依托平台资源开展“每周半天计划”,联动莲南小学实施“一校一馆”贯通培养项目,拓展学习边界。
福田区园岭街道儿童友好党群服务中心则打破校园围墙,以“教育无边界”理念整合国家平台资源,构建起覆盖青少年、家长、老年人的全龄段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以“无界教育护航成长”父母学堂系列活动为典型,园岭党群服务中心深度调用国家平台“家庭教育大讲堂”资源,邀请专家结合平台内容开展讲座,现场设置智慧教育体验区配备专职指导团队,同步启动“平台应用种子教师”计划,形成“每周资源推送、每月融合讲座”的服务闭环,单场活动覆盖居民800余人次;同时依托平台“银龄学堂”模块开展的老年教育课程,将非遗手作与数字资源结合,实现代际文化传承,形成“青少年美育实践—老年数字素养提升—家庭亲子教育”的全龄段智慧教育生态。 职教与基础教育 精准教学的多元实践
博伦职业技术学校瞄准“红色工匠”培育目标,将国家平台应用于首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在宝玉石加工课中,教师利用“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解决实操安全难题,学生通过虚拟工具反复练习雕刻技法;工业机器人课上,学生通过仿真软件完成轨迹规划后分组实操;跨学科课程《从珠宝首饰透视明清经济文化》更联动广西德保职业技术学校共享资源,实现“教育帮扶零距离”。
宝民小学依托平台打造“三链六步”教学模式,实现学情精准诊断、分层教学与智能评价。美术课上,该校教师借助平台多地连线功能,联动西藏察隅完全小学、广东韶关市和平路小学开展三地共绘“丰碑”主题创作,120余名学生同步沉浸式学习;语文课《琥珀》运用平台“在线测试”5分钟精准诊断45名学生学情,并调用博物馆云展厅3D动画资源创设琥珀形成情境;跨学科课程《恐龙世界》上,教师整合平台国家自然博物馆恐龙化石3D模型,引导学生结合生物进化知识进行陶艺创作,实现科学观察、艺术表达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
特色场景 从实验室到课堂的“智慧延伸”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利用国家平台构建覆盖教学、教研、学习与管理全场景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打造了智能制造、自然生态等五大主题空间及18个创新实验室,将国家平台资源融入沉浸式场景。
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该校教师依托国家平台资源,通过双师课堂与肇庆市广宁四小的学生共上一堂《AI的奇思妙想》课;在汽车工程实验室,教师应用国家平台微课、互动课堂等功能,让初中物理课《电流和电路》变得更直观有趣;在仿生机械实验室,教师带着学生学习基于国家平台的精品微课,融合生物灵感与工程技术,动手进行《仿生木牛机器人设计与挑战》,实现跨学科融合创新。
前海创新教育集团桂湾学校则聚焦“潜能激发”,实现平台全学科赋能:数学课《圆的面积》通过平台任务单、微课动画与分层习题全流程赋能;音乐课采用“双师模式”提升合唱效率;德育课以“奋斗者”视频深化认知;海洋课依托3D模型构建“馆内观察+平台延伸”模式,让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协同生长。
教育帮扶 打破地域壁垒的“深圳方案”
在林芝市八一中学,深圳教师活用国家平台资源,通过“双师模式”链接名师,结合AI适配藏文化元素,形成“外来优质资源+本土特色内容”资源体系。
以《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基于国家平台资源包,结合林芝本地场景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平台微课观察“八一镇出租车计费”“青稞亩产量与施肥量关系”的动态数据,初步感知一次函数的变量关联,标注理解难点;课后,借助平台智能组卷功能分层推送习题,结合“高原牧区围栏成本计算”“林芝桃花节游客量预测”等本土场景设问,引导学生在一次函数学习中解决家乡实际问题;在信息课“算法的应用”单元教学中,教师播放平台专题教学视频,设计“藏历日期换算程序编写”“藏式建筑图纸绘制”等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人工智能课上,教师引入“深教AI”工具,结合在线资源库与本校学情数据,生成个性化AI教学教案;课中,借助AI语音答题设备与互动系统精准捕捉学生答题数据,完成课堂学情分析,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