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教育局主站 > 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工作思路

时间 : 2020-03-05 00:00 来源 : 深圳市教育局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推进教育先行示范的关键之年。深圳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区驱动”为契机,以先行示范为标准,以“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为目标,以提升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智慧化为依托,对标世界一流教育,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大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打造一批教育品牌项目,为深圳教育先行示范开好局、起好步,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献礼。

  一、统筹推进教育先行示范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治统领,提升党的建设能力。完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和实施细则,深化、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强化凝心聚力,提升攻坚克难能力。健全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实施机制,探索总结立德树人工作“深圳经验”。在中小学试点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中小学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规范幼儿园和培训机构党建工作。高质量完成扶贫和对口交流合作任务。

  二是系统推进依法治教,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和制度体系。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启动《职业教育条例》、《教育督导条例》、《学前教育条例》、《家庭教育条例》、《高等教育条例》等地方教育法规研究制定工作。梳理、规范局机关内设机构职责权限,明晰责任边界,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和内部绩效考核,提升行政效能。探索深圳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探索建立深圳市教育重大政策听证制度,健全多方参与的教育政策民主决策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实行学校扁平化管理。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探索设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政府奖学金。

  三是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稳步推进教育先行示范。对标世界一流,以先行示范为标准,科学编制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行动方案和 “十四五”发展规划,滚动编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实现前瞻布局、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有序推进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创新引领,探索高密度城市教育用地用房保障新机制,鼓励和指导各区申报先行示范学校、教育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项目,将先行示范落实到具体教育制度、体系、标准,争取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全面梳理教育“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确保年底全部“交账”;表彰一批先进典型,评选一批标志性事件,汇编一批优秀成果。

  四是持续加强教育督导,提升督导实效。围绕教育重点任务和民生实事,积极开展公办幼儿园建设和中小学学位建设等专项督导工作。大力推动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实现教育督导与质量监测一体化,切实做好报告解读、问题改进、成效跟踪等环节工作,推动我市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加强骨干督学队伍建设,提升教育督导水平,积极申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率先实现“学有优督”。

  五是继续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强资源保障。积极争取市编制、发改、财政、人力资源、规划国土、住房建设等部门支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落实,推动形成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资源保障机制。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入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开发教育教学国际标准,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健全外籍教师管理办法,按需增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六是大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守住安全稳定底线。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构建职责明确、监督有力、防控到位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和处置体系,提升校园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教育系统政治稳定和校园安全。继续打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攻坚战,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排查教育系统“黑天鹅”“灰犀牛”,建立工作台账,做好防范和化解预案,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新闻和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系统谋划、突出重点、主动发声,强化正面舆论宣传。

  二、对标世界一流,大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引领和服务职能。坚持科研规划引领,加强教育发展改革重大项目研究。成立高等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以及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教育发展领航指路。顺应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和我市实际,加强中职科研成果培育。深入研究新中考、新高考方案。高标准开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及研究、各区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争取率先构建我市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二是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第一,建立“公办幼儿园建设攻坚战”推进机制,开展公办园建设专项督导,压实各区主体责任,完成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儿童分别占比50%、80%的任务。第二,扩充学前教育名师队伍。建设30个市级学前教育名师(名园长)工作室,研究制定公办园聘用制教职工薪酬体系,吸引并稳定优秀人才。第三,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研制学前教育相关办学标准,制定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力争实现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100%、公办园教师本科比例达到50%以上目标。第四,培育20个幼儿园优质示范项目和10个园本特色课程,探索建设以公办园为核心、覆盖全市的“学前教育学区联盟”,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示范作用。第五,尽快研究出台公办幼儿园招生指导方案,确保学前教育普惠公平。

  三是优质特色发展中小学教育。第一,加大义务教育学位建设。新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30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4万个以上;落实义务教育管理的区级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学位建设督政机制。第二,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编制高中未来5年布局和建设规划,探索普通高中建设和管理新模式,新改扩建普通公办高中学校2所,新增普通公办高中学位6150个。积极引入广东实验中学等国内名校来深办学,达到新建高中“建一所、优一所”目标。第三,强化城市科技教育特色。加快科技教育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深圳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从中学到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圳创新教育、中小学培养基地和教师培养基地。加强中小学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促进创客教育品牌化发展,鼓励中小学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建设创新实验室和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第四,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加大督导与问责力度,推动各区原则上至少建成一所独立设置的义务教育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第五,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打造美育之城。加快推进军训基地统筹管理,解决高中军训基地不足的问题;研究出台四点半课程的使用规范,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学生真正受益。成立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发动社会资源助推素质教育,推动中小学教育“五育”并举,将深圳打造成为“美育之城”。

  四是加快打造一流高等教育高地。第一,继续优化高等教育整体布局,推进高校集群发展,形成“一城多园”的办学格局。第二,加快深大、南科大、哈工大(深圳)、港中大(深圳)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提请省教育厅支持深大、南科大增加博士生招生规模和研究生推免比例。加快“双一流”学科建设,给予创建高校和学科重点支持和专项经费保障。第三,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批建筑投入使用。第四,争取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有序推进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设立申报进程,加快推进清华大学与加州伯克利大学合作办学进程。推动北大剑桥深圳学院落地。第五,争取以学科专业合作的形式,在深圳高校的理、工、农、医等专业引进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办学。第六,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制定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改革配套政策,推进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教20条”和全国职业教育现场会精神,积极申报国家职业教育先行示范区。通过强化扶持、高职引领、贯通培养等方式,全面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第二,加快推进深职院、信息学院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支持深职院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积极筹备培养职业院校师资的本科教育。第三,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全国产教融合城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全国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建设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20个以上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新增2000个以上实习实训岗位。第四,继续集聚优质国际职业教育资源。认真落实深德职业教育合作协议,推进共建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打造多元协同发展产教融合的范例。

  三、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一是深化考试评价改革。推动招生考试与教育评价、分析指导有机结合,健全以评促建、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中考改革,推动学业水平考试与中考“两考合一”,试点将日语、俄语纳入中考外语科目;坚持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录取重要参考,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综合素养。鼓励部分条件成熟的中学加大自主招生力度,支持学校特色发展。

  二是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相关要求,动态调整师资、经费、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标准。探索大学区建设,探索优质校+新校、优质校+民校等形式的集团化办学,大力推广集团化办学先进经验。

  三是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研究提升民办学校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支撑作用。研究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补贴标准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补贴方案。实施民办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和质量提升计划。完善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工作机制,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审、教师培训、名师培养等方面实行同等政策、一体化管理。建设民办学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推进民办学校财务监管系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全面实施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招生条件、统一招生平台、同步招生。

  四是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研究制定相关的学科教学标准及生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指南,引领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促进课程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强劳动、审美、心理健康教育,配齐配足心理教师。大力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四点半”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外实践资源选择。

  五是探索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名校、名校长品牌效应与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品牌学校资源,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委托管理、创新发展。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构建大数据支持下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鼓励初中学校与学区内小学开展教育衔接研究,探索全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五四分段”教育改革实验。

  四、率先建设智慧教育城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一是明确智慧教育城市建设路径。引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革命,围绕教育改革创新、优质均衡、核心素养、教育治理四大要素,启动智慧教育建设,助力教育信息化由应用驱动模式向创新引领转变,教育资源由建设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师生能力从应用能力提升向核心素养提升转变。探索新时代教育大数据治理新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智慧化。

  二是率先开展智慧教育城市建设。加速完成全市5G无线网络高密覆盖,构建校内校外互联互通、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支持泛在学习的新型学校形态。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分析技术应用,围绕教育系统内部治理、对外一站式服务、决策支持、业务系统四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全面开创教育信息化新局面。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与互联网思维重构课堂教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学生学习及其评价的个性化、可视化,学与教的真正“翻转”,让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变成课堂教学的常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开展空间、技术、课程、管理等要素变革,培养智慧校园2.0先行示范校,重构课程生态、课堂生态、学校生态和教育生态。

  三是统筹推进终身教育机制改革。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和人性化管理的职业教育生活系统,加快开放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创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环境和氛围。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和企业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建设,鼓励社会人群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加大继续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教育总经费投入比例。

  四是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制定深圳3-18岁未成年人的家庭养育标准,打造深圳家庭教育大讲坛,建立教育、民政、卫健等相关部门联合参与的家庭养育保障机制。构建教育部门牵头,民政、卫健、发改、财政、妇联、工会及各街道参与,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各类基金会及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的“家长终身学习”推进机制。系统设计准家长教育、家长教育和隔代家长教育课程,推行市民“家长终身学习”模块课程合格证书制度,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加强家长教育,弘扬家国情怀,推动家风建设。

  五、以品牌项目带动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一是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把深港校长论坛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论坛,粤方永久落地深圳,参会人员范围从深港澳扩展至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对象从校长扩展至教师、教研人员。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打造成为提升亚非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先锋。提前谋划2020年深圳国际中学生论坛,丰富论坛形式,提高论坛参与度,发出深圳青年学生好声音,扩大论坛影响力。充分利用各区优势,打造一批既代表深圳水平又体现区域特色的教育国际交流品牌项目。

  二是充分利用两个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我市学校加入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推动的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为我市学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搭建平台。继续推动深港澳姊妹学校缔结工作,把姊妹学校打造成三地开展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打造深圳经典参观线路,建设若干学生交流基地,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学生研学交流活动,组织区内学生互访交流,推进文化育人、文化树人。继续推动与国外教育部门签订区域性教育合作备忘录,有序推进国际友好学校缔结,拓展国际友好学校分布范围,服务深圳市中小学非通用语种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三是精心筹办两项重大活动。办好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姊妹学校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拓展参与学校范围,通过初赛等方式优中选优,提高比赛质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质量举办2020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学校文艺汇演,充分展示在深国际中小学生的风采风貌。

  四是重点管好两类学校。开展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常规检查,继续推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依法规范办学。探索举办新型国际特色学校(学生不限国籍),争取每个区至少布局1所。开展民办高中国际课程实验专项评估,推动实验效果较好的学校转型为中外合作办学,依法清理终止近两年未开展招生或办学质量差的学校的实验资格,努力提升民办高中国际课程质量,满足市民多元特色教育需求。

  六、打造有担当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一是优化教育人事制度。坚持以品行为先、能力为上、实绩为主的用人导向,优化考核和任用,让真正敬业奉献、埋头苦干的干部有为又有位。修订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办法和工资制度,制定常态化校长职级评定指标体系,开展特级、一级及二级校长评审,拓宽校长专业发展通道。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出台民办学校教师、公办学校购买服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推动中职学校教师副高及以下职称评审下放到学校。进一步推进“区管校聘”改革,统筹优化编制、岗位管理资源,推动教师轮岗、交流,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和第一标准。修订《深圳市教师师德档案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师德考核制度。建立实施全市教师师德失范、违纪违法内部通报机制,建立教师师德失范黑名单。开展师德典型专项宣传工作,选树和宣传优秀师德典范,完善教师节表彰奖励制度,大力弘扬深圳教师正能量。

  三是出台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政策。出台专门针对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制定包括基础教育人才引进、人才认定、福利待遇和管理考核等内容完备的管理办法,满足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单位对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发挥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修订教师紧缺岗位工作目录,扩宽特殊人才选聘入编绿色通道。建立退休教师返聘支持政策,吸引一批全国退休名优教师。争取提高教师从教津贴。逐步提高面向社会人员公开招聘教师入职学历和专业标准。

  四是深入推进校长教师梯队培养。成立市教师发展中心并实体化运作,深化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机制改革,优化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修订实施《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新一轮名校长(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和教科研专家评审,建设新一批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举办直属学校后备副校长培训班,加强校长队伍阶梯式培养建设。出台非师范院校新进毕业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对名校毕业生的吸引和培养。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