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速递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圳路径

时间 : 2020-10-30 14:55 来源 : 深圳市教育局

01.jpg

  10月15日,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毕业生张至的创业项目入选重点项目,受到关注。

  而在今年初揭榜的2019年度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中,全国共评选出400余名小院士,其中深圳就占到了108名。

  这些,都只是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的缩影。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创造了经济发展中的深圳奇迹。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教育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被称为“创新之都”的深圳,在教育发展中,奋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圳路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深圳的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创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特区新一代青少年

  “风筝为什么能飞起来?飞机飞行的原理和风筝起飞一样吗?”“今天的科技,已经完全可以将葫芦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甚至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变成现实,这就是‘遥感’。”

  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通过中科院先进院博士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或有趣的实验,学生们对光、电、现代遥感技术、基因等各种科学知识将有深入了解,进而感知科学的神奇与魅力。“我的孩子被科学迷住了,发出了‘科学课比荧光笔还要闪亮’的感慨。学校正在用科学引领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国的乔布斯、扎克伯克。”一名学生家长旁听完课堂后如此评价。

  如今,更多生动且有内涵的特色课程正在深圳中小学校实施,背后指向的便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回应“钱学森之问”,办好市民满意的教育,也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近些年,深圳教育部门及各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而扎实的探索。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空谈,最重要的基础是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深圳积极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育人”的理念,形成以课程形态变革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深圳路径,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课改先锋学校,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效全省领先。

  为了丰富课程库,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深圳还探索面向社会和学校遴选、委托开发了上千门“好课程”。同时,结合“深圳读书月”“深圳学生创客节”等活动,启动“阅读主题课程”“音乐主题课程”等多场走进身边“好课程”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创客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深圳市教育局印发了《深圳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建设指南》《深圳中小学创客实践室建设指南》《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圳市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从创客课程、创客环境、创客学习、创客教师队伍、创客文化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例如,加强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导,引导教师重视问题导向,提高教师教学问题设计能力;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方式,有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营造丰富、生动、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对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优秀科技社团等给予资助,此外还通过推动学生创客工作室、手工作坊、电影工作室等建设,为学生创意成长搭建新空间……

  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在近些年的“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中,深圳入围人数均名列前茅。在各类国内外创新类大赛中,深圳中小学生也频获佳绩。例如:深圳市外语学校学生创客社团“笑颜气象”创客项目受到国家气象局高度重视,自动机械社1262队荣获FIRST世界工业设计最高单项奖PTC设计奖。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吴子谦同学与美国两位中学生联手创办了“旅游互淘”网站,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中获得了资金赞助。

  走进深圳中学校园,会发现该校与腾讯、华为、比亚迪等一批知名企业或研究机构共建的创新体验中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创新中心通过与企业或机构在硬件、师资、课程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圳小学创新工坊以创客课程为主体,以轻装修、重设计,轻设备、重课程,轻模仿、重创意的指导思想,开设了卡通剧院、定格动画、3D绘画、智能物联等四门创客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事实上,在深圳教育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更多深圳中小学校“打开校门”,依托城市汇聚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优质社会资源的优势,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更多平台以及营造良好氛围。

  探索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路 助力深圳保持创新优势

  “如果将城市比作人,高等教育水平就是城市的‘智商’,高等教育的水平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能达到何种高度。”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曾用这个比喻阐释城市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深圳诸多高校也展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在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系毕业生张至的创业项目入选重点项目,受到关注。2016年,张至与导师孙大陟共同创办了南科新材公司,投身于新材料技术开发、转化与产业化运作,这是南科大首批校企联合企业之一,张至是该公司执行总裁。在疫情期间,他们发现医护人员护目镜常被雾气模糊,紧急开发纳米防雾涂层,有效保障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用科技支持战疫。

  张至表示,他的创业源于南方科技大学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据了解,明确提出创知、创新、创业办学特色的南方科技大学,近些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学校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培养高端人才。还开办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大讲堂,以及创新创业工作室、大赛等,支持、鼓励、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此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也会得到创业导师的全面指导。

  创办仅10年的南方科技大学,瞄准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主动发力,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这里,招生不唯分数论,采取“631”综合评价录取选拔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学校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成绩占10%,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在这里,实行书院制和导师制,学生被分在六大书院,为其配备学术导师和生活导师,方便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在这里,采用双语教学,本科生进校后不久就可以进入实验室跟着老师做课题、项目,还有很多机会与诺奖得主、中外院士等专家面对面深入交流……

  一系列的创新育人举措,培养出大量优秀学生。该校2020届933名本科毕业生中,升学就业率超过96%。其中,约65%毕业生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比例近24%;约30%毕业生选择就业,其中有近85%扎根粤港澳大湾区,超过1/4进入世界500强企业。

  培养出马化腾、李书福、史玉柱等知名企业家和诸多创业者的深圳大学,一直以来也坚持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作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深大搭建深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专业型创客部落、创业者联盟、创业学院等“梦想加油站”,每年投入超100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目前创业园已孵化学生企业377家,离园持续创业的占到70%,市值亿元企业5家、千万元级近30家。

  围绕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深大还积极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培养、特色发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6类40多个特色班,包括学术研究创新班、复合人才培养班、产业应用实验班、创业精英培育班、国际合作接轨班和卓越人才系列班,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一流人才。特色班的学生们不仅在国内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也受到世界一流名校的青睐。此外,近些年,深大利用根植深圳创新土壤的优势,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产业所需创新人才,深大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深大微众银行金融科技学院等一批新兴学院应运而生。

  而在被称为“高职院校中的清华北大”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与华为、比亚迪诸多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学院,通过建设高水平专业、开发课程标准、开发高端认证证书等多种方式,共育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建设创客空间,为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研发、创客项目孵化服务,提高学生从创意到产品的极致造物技术水平、探索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近些年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不少学生被华为、平安等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只要你敢创新、有创意,就有足够的舞台。学校通过系统设计、科学构建,协同推进从启蒙教育、预科教育、专门教育到指导创办企业的进阶式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让创新创业种子破茧而出,而那些创新创业能力拔尖突出、拥有比较成熟项目的学生,则有机会进入该校“大学生创意创业园”进行产业孵化,得到学校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的工商注册、贷款申请、经营会诊等全程服务,提升市场化运作实战能力。

  事实上,上述高校只是深圳高校深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部分代表,更多的深圳高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并取得颇丰成果。

  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看来,随着近些年深圳大手笔支持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实现双提升,深圳高等教育生态圈已逐步形成,未来将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奋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打造与城市相匹配的现代教育

  无论是创新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特区新一代青少年;还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引导高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抑或是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着力培养高素质现代技能人才等,深圳各类教育不断创新模式,取得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深圳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不断努力践行,也是这座创新之城对“钱学森之问”的不懈思考与解答,更是对一流教育的执着追求。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40年来,深圳始终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履行发展教育职责。

  优先发展教育不仅仅是贯彻始终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是政府实打实“真金白银”的投入。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将教育事业摆在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位置,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近5年累计财政性教育投入2800亿元,年均增长20%,总量及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来了就是深圳人”鼓励着一代代年轻人在这里奋斗、打拼,实现着个人和城市的梦想与光荣。这句充满温情和包容的城市宣言背后,也承载着教育的压力与担当。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外来人员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7年出台《深圳市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入学政策进一步宽松。深圳也是国内最早实施积分入学管理的城市,适龄儿童不分户籍非户籍,均按照统一标准申请义务教育公办学位。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63%提供给非深户籍学生,比例一线城市中最高。

  近年来,随着“二孩”、异地中高考政策实施以及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等原因,深圳学位需求增长显著,深圳直面问题,加大学位供应。“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184所,新增公办学位25.6万个,在一线城市中学位供应增幅最大。深圳更是一次性拿出29个地块保障高中建设,到2025年,深圳将新增公办普高学位近10万个。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近年来,深圳教育部门持续在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加快集团化办学步伐、引进名校合作办学……教育部门通过提升建设标准、深化办学内涵、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等多种途径,力求实现“办一所优一所”。

  对于深圳教育40年的发展,不少专家给予肯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就认为,深圳不仅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试验田,结出了不少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深圳教育也肩负着新的使命:着力推动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更高目标。深圳教育,美好可期!


内容来源:南方日报

附件:

相关稿件: